正月十五鬧花燈

開封手機報 02-10 23:14 我要分享

  元宵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過年的“壓軸戲”,這一天的所有活動都圍繞一個“鬧”字,而鬧花燈則是活動的重中之重?!叭f姓皆在露臺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元宵節(jié)與春節(jié)相接,人們賞月觀燈,競猜燈謎,吃元宵,?!鞍賾颉保貏e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是掀起了春節(jié)后的娛樂活動高潮。

  燈節(jié)從正月十四晚上開始,叫“試燈”;十五正式點燈;十六結(jié)束,叫“收燈”。過去,有錢人家買蠟燭、打燈籠,而買不起蠟燭、燈籠的窮人就自制蘿卜燈:選一段白蘿卜,以蘿卜心為圓心,挖出一個圓形的窩,倒進(jìn)香油或菜油,用細(xì)麻繩當(dāng)燈芯。蘿卜燈的燈頭很小,燈光昏黃,人們一手端燈一手遮風(fēng),到處展示,稱“亮燈”。同時,人們還把燈放在門墩上、井臺上,用碗盛燈放進(jìn)水缸里,這樣做是盼新的一年里處處光明。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闭率弭[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而被稱作良辰美景?!皷|也是燈,西也是燈,南也是燈來北也是燈”,傳統(tǒng)黃梅戲《夫妻觀燈》里的唱詞就描述了這種勝景。

  隋煬帝楊廣為粉飾太平、彰顯國力,曾多次舉辦元宵盛會,“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為戲場。從昏達(dá)旦,光燭天地,百戲之盛,亙古無比”。這位風(fēng)流倜儻的皇帝,還寫下了《正月十五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法輪天下轉(zhuǎn),梵語天上來。燈樓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凝流水,春風(fēng)含夜梅。幡動黃金池,鐘發(fā)琉璃臺?!?/span>

  唐代時,元宵節(jié)張燈成為一種“定制”。元宵之夜,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人們載歌載舞,徹夜狂歡。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長安正月十五“盛飾燈彩之會”,民眾爭相上街夜游觀燈,“文人皆賦詩一章,以紀(jì)其事”。“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睂m廷內(nèi)萬燈齊明、舞袖聯(lián)翩、歌聲入云的壯觀場面,被張祜描寫得淋漓盡致?!盎饦溷y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碧K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被譽為元宵節(jié)“絕唱”。

  到了宋代,東京城里,“照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燈五夜”“家家門前扎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蘇東坡這樣描寫當(dāng)時放燈盛況:“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敝馨顝┟鑼懙氖悄莾A城出游、舉國歡騰的情景:“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span>

  開封宋代元宵節(jié)燈會的核心是鰲山,亦稱“彩山”“燈山”,是元宵節(jié)中的一種燈景?!稏|京夢華錄》有這樣的記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nèi)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shù)異能,歌舞百戲,粼粼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面北悉以彩結(jié),山啟上皆畫神仙故事……”又載:“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柜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縛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shù)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設(shè)兩長竿高數(shù)十丈,以繪彩結(jié)束,紙糊百戲人物,懸于竿上,風(fēng)動宛若飛仙……”人們用彩色絲綢結(jié)成巨大山形,上懸各種大小花燈,供人觀賞?!端疂G傳》中曾有“宋江夜看小鰲山”一出,可惜的是沒有詳細(xì)描述。

  到了明代,元宵節(jié)放燈更加鋪張,從五夜改為十夜。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了當(dāng)時燈節(jié)的情景:“更子其地斗獅子燈,鼓吹彈唱,施放煙火,擠擠雜雜,大街曲巷,有空地則跳大頭和尚,鑼鼓聲錯,處處有人圍簇觀之?!憋L(fēng)流才子唐寅說:“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蔽娜搜攀?、狷狂墨客的形象盡收眼底。

  清代賞燈活動雖只三天,但盛況空前,并燃放煙花以助興。清人董舜民《元夜踏燈》詩曰:“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span>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濒[花燈的,自然少不了孩子的身影。記得兒時的燈籠,上面的各種圖案印制得粗糙,但赤橙黃綠青藍(lán)紫的顏色很是艷麗。手里挑著燈籠的孩子一蹦三跳,高興得不得了,嘴里還不停地喊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贝驘艋\的小孩故意對著別人燈籠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地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碰燈”,講究的是當(dāng)年的燈籠不能留到來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還有的是大人與小孩開玩笑說:“你看燈籠下面有個蝎子!”小孩彎腰一看,燈籠就會突然著火,引起人們一陣哄堂大笑。父母在后面緊緊地跟著,一怕孩子把燈籠摔壞了,二怕和鄰居家的孩子追著跑著鬧摩擦。有時萬一不小心被什么東西絆倒了,燈籠里的蠟燭把燈籠燃為灰燼。滿街看熱鬧的人拍掌哄笑,小孩兒卻哭著鼻子鬧:“再換一個!給我再換一個新的!”父母只好從命,把孩子領(lǐng)回家里,再換一個新的。

  待到正月十六,燈籠不壞也得故意摔壞。據(jù)說,家里不能存放舊燈籠,等來年再買新的。還有的說,若挑著燈籠轟了,在一年中不會害眼病。歌謠中“碰碰碰,碰碰碰,碰壞了燈籠做好夢”大概含有此意吧。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任崇喜)

責(zé)編: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