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疫從口入” 先得科普“啥是野味”

河南手機報 03-01 07:16 責編:周玉箏 我要分享

1583017152676.jpg  

【生活新知】

>>杜絕“疫從口入” 先得科普“啥是野味”


疫情籠罩下,革除濫食野味陋習已成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不過,可能很多人至今沒弄清楚:到底哪些動物才算“野味”?

按照有關(guān)定義,野生動物指的是大自然環(huán)境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豬牛羊雞鴨鵝等經(jīng)過人類長期馴化,已成為家畜家禽,不屬于野生動物范疇。羊駝在南美洲有數(shù)千年的馴化歷史,即使長得很“野生”,依然不是野生動物。

“馴化”一詞,也含有一個知識點:能夠人工繁育算不算馴化?答案是——如果野生動物沒有出現(xiàn)進化變異,其野性沒有改變,就不算實現(xiàn)馴化,此時的人工繁育只是人類輔助其物種繁衍的一種方式。所以,大熊貓、水貂等即使由人工繁育,也不能改變其“野生動物”身份。

還有一個知識點是:野生動物是一個物種和種群的概念。野狗、流浪貓和看家狗、寵物貓一樣,不算野生動物;同理,漫坡吃草、野地啄食的“高山羊”“跑步雞”,也不算野生動物。而魚鱉蝦蟹,由于與人類基因相去甚遠,其體內(nèi)病毒很難傳染給人類——這也是國家相關(guān)法律未將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列入禁食范圍的主要原因。

可別小瞧這一番名詞解釋。中國素以食材豐富、美食眾多著稱,許多地方都有食用野味的習慣,以致部分公眾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吃慣了的“那一口”,其實不是“家常菜”。而如果公眾普遍難以分辨“啥是野味”,“拒絕野味”就有可能變成“一邊口號從口出,一邊野味從口入”。

因此,在依法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加重處罰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等背景下,亟須面向全社會加強“野味科普”。要有針對性地讓各地公眾都能明確,到底什么是不能“嘗鮮”的;要引導公眾科學地認知野生動物,并樹立正確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念。⑥(新華每日電訊)


〓導讀〓

●我省加快推進健康證明跨省互認

●河南80歲以上老人享高齡津貼 這事兒完成了

●不打了!美國和塔利班簽署和平協(xié)議

●天工開物:戴口罩最初是為了“防自己”

●行為手冊:讓防疫成為生活方式

●浮世雜談:善聽罵聲也是一種抗疫力量

●大開眼界:說說移動辦公進化史

●冷眼旁觀:生活雖不簡單,平常心去對待

●5類食物換著吃 營養(yǎng)又利于保持身材


★閱讀更多周刊精彩文章,歡迎訂閱《河南手機報》:

移動用戶發(fā)送短信HNZB到10658000開通,

聯(lián)通用戶發(fā)送短信6到10655885開通,

電信用戶發(fā)送短信6到106592066開通,資費3元/月。


  

收藏
分享

精彩評論

手機快速登錄
密碼登錄
手機快速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