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一詞的由來
歷史劇的熱播,引起了人們對“顧命大臣”的關注。“顧命”一詞,來自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渡袝ゎ櫭菲姓f:“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彼抉R遷的《史記》也有所記載。
《尚書·顧命》是西周一篇重要的歷史文獻,記載了周成王姬誦病重召見幾位大臣命他們輔佐兒子康王姬釗繼位的過程。該篇對周成王死前召見囑托、死后舉行喪禮和康王即位典禮等作了詳細敘述。公元前1021年四月,周成王生了病。甲子這一天,周成王洗了頭發(fā)、洗了臉,太仆給周成王戴上王冠、披上朝服,會見朝臣。周成王召見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官的首長以及辦事官員。周成王說,我的病很厲害,有危險,痛苦的日子到了。已經(jīng)是臨終時刻,恐怕不能鄭重地講后嗣的事了,現(xiàn)在我詳細地訓告你們。過去,我們的先君文王、武王,放出日月般的光輝,制定法律,發(fā)布教令,臣民都努力奉行、不敢違背,因而能夠討伐殷商,成就周朝的大業(yè)。后來,幼稚的我,認真奉行天威,繼續(xù)遵守文王、武王的教導,不敢昏亂越軌。如今上天降下重病,我?guī)缀醪荒芷鸫?、不能說話了。你們要真誠接受我的話,認真保護我的大兒子姬釗度過艱難,要柔服遠方,親善近鄰,安定、教導大小各國。我想眾人要用禮法自治,你們不可使姬釗冒犯以至陷于非法啊!
從這篇文章來看,“顧”是將去之意,“顧命”就是臨終遺命,后來一般稱帝王臨終前的遺詔為顧命。翻閱史書,許多歷史典籍沿用了這種說法,如《后漢書·陰興傳》“帝風眩疾甚,后以興領侍中,受顧命於云臺廣室”、《南史·褚彥回傳》“明帝崩,遺詔以為中書令、護軍將軍,與尚書令袁粲受顧命,輔佐幼主”、《東周列國志》第四回“晉文公有疾,召趙衰、先軫、狐射姑、陽處父諸臣,入受顧命,使輔世子驩為君,勿替伯業(yè)”等。
中國歷史上從秦朝的趙高開始,一直有“顧命大臣”攝政一說。攝政,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他們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攝政王、外戚權臣、輔政大臣,從某種程度上講,其權勢在當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能被選中做“顧命大臣”的人,都是先皇信任的朝中元老或重臣。歷史上的“顧命大臣”,一般比較小心謹慎、兢兢業(yè)業(yè)、夙夜在公,為君王的順利更替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朝歷史上曾三次任用“顧命大臣”,但他們的結局都不光彩。第一位是攝政王多爾袞,戰(zhàn)功顯赫,皇太極死后,以輔政王身份輔佐順治皇帝,被稱為攝政王。他生前大權獨攬,是沒有名份的皇帝,死后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但后來卻被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尸。第二位是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順治帝臨終前令鰲拜等大臣輔佐幼子,后鰲拜剛愎自用,結黨營私,被康熙扳倒,老死獄中。第三位是肅順,深受咸豐帝信任,受命輔佐同治皇帝,是有名的“顧命八大臣”之一,因為得罪了慈禧太后而被斬殺于菜市口。其實這些“顧命大臣”都是久經(jīng)考驗、才能出眾、功勛卓著的朝廷棟梁,本可以名垂青史、萬古流芳,但由于封建體制的弊端以及自身的目空一切,居功自傲,擺不正位置,而造成身敗名裂的悲劇,不能不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