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札記】孔子真的看不起管仲嗎?
史記《管晏列傳》中有一句話:“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本褪强鬃有】此?,那么孔子真的看不起管仲嗎?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也稱管子。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后代,被尊稱為“春秋第一相”。管仲一生經歷充滿傳奇,他扶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在政治、經濟、行政、軍事、外交等方面,實行了諸多改革,智勇雙全,功績卓著,他的雄才大略,使當時的齊國國富兵強,也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威震一方的霸主。后世人們對管仲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自三國的諸葛亮,諸葛亮平生的偶像有兩個人,一個是管仲,一個是樂毅,人們熟知諸葛亮的“口頭禪”就是,“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管仲比孔子早 171 年,對于這位前輩,孔子的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在《論語》中,認真研究一下,發(fā)現(xiàn)孔子對管仲的看法,并不完全是司馬遷《史記》中說的“小之”,應該是有褒有貶、有批有贊?!?/p>
孔子的批評主要在《論語》第三篇《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在這里,孔子確實抨擊管仲“器小”(小器),并列舉了兩個方面,一是“不儉”,二是“不知禮”。
“不儉”是“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叭龤w”指什么,歷來說法很多,一說齊桓公賞賜的三處家產,“歸”,有去處之意;一說娶三姓女,就是娶三個女人做老婆,古代女子嫁人曰“歸”; 還有一說指“市租”,放貸收回的糧食?!肮偈虏粩z”是說每個官員都不兼職,官吏臃腫,人數(shù)太多,總之孔子認為管仲為政不節(jié)儉。如果是娶三個老婆,那就更嚴重了,因為春秋之前一般人都是一夫一妻,只有諸侯王才有三宮六院
“不知禮”是說管仲僭用齊君才配享受用的待遇?!鞍罹笔侵庚R國國君,劉邦以前“國”稱“邦”,“塞門”現(xiàn)在指影壁或照壁,是宮室才有的,“反坫”是國君在招待鄰邦元首的宴會上用來放酒爵的臺。也就是說,管仲越級使用君王才能使用的東西,違背禮制。
從這一段評價看,孔子批評管仲言辭激烈,一點也不客氣,孔子應該是否定管仲的。但再往后看《憲問篇》,并不完全是這樣。這一篇孔子說管仲好話的有三處之多,當有人問孔子對子產、子西和管仲三人的評價時,孔子回答:“人也?!薄墩撜Z譯注》將“人也”翻譯成“人才”。這里,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應該是正面的,至少對管仲的能力和才干是肯定的。
后兩處分別是子貢和子路問孔子對管仲的評價。管仲、召忽曾經輔佐公子糾,是公子糾的人。齊桓公即位后,逼魯國殺了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召忽也自殺身亡,所謂“從主死節(jié)”。管仲不但沒有“從主死節(jié)”,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等于投降了齊桓公。因此,子路、子貢都覺得管仲不能算“仁”,便問孔子。殊不知孔子卻回答:“如其仁!如其仁!”肯定管仲的“仁”,因為管仲使“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而“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沒有管仲的輔佐,就沒有齊桓公的英名,老百姓也得不到恩惠。孔子甚至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币馑际?,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fā),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不輕易許人以仁的孔子,這里卻毫不猶豫地許管仲以“仁”,如果管仲像召忽一樣“從主死節(jié)”,為主盡忠,那么就不可能有齊桓公的“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管仲沒有“從主死節(jié)”,是“小不仁”,而管仲幫助齊桓公建功立業(yè),是“大仁”,由此可見,孔子主張的“仁”,是“大仁”;孔子主張的“忠”,是“大忠”,而不是“愚忠”。
管仲雖然功績顯赫,使齊國由弱變強,使齊桓公最終當上了霸主。但他的做法并不符合孔子倡導的“王道”思想,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豈能因為周朝政治衰敗,齊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成就王業(yè),而只稱霸主嗎?因此,孔子瞧不起管仲,與管仲的才能無關,“不儉”“不知禮”也不是管仲主要的毛病,孔子痛恨的是,管仲大力度改革舊制度,沒有勉勵自己的君主實行王道,這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相悖的??鬃涌吹闷鸸苤俚?,是他的才能;看不起管仲的,是他對舊制度的反叛。孔子對管仲愛憎鮮明,毫不掩飾,通讀《論語》,孔子對管仲不管是批是贊,都尊稱管仲的字,可見孔子還是很敬重這個前輩的。